时光编辑部 羊羊

等着去影院看《阿凡达5》。

2024年暑期档(6月到8月)还剩不到两天就将结束,从票房角度看,结论已经毫无悬念——2024年暑期档的内地电影市场表现惨淡。

今年暑期档的票房表现有多糟糕?

截止目前,2024年暑期档累计票房约114.6亿,加上今天和明天的票房,总票房可能超过116亿,相比去年暑期档206.2亿的成绩,减少约90亿。

从2015年至2024年这十年间,今年暑期档的票房成绩排在第七名,即倒数第四名。

但倒数前三名(2020年、2021年、2022年)都处在疫情期间。

若剔除疫情期间的数据,2024年暑期档是近十年内市场表现最差的一年。(下文如无特别提及,均不统计疫情期间票房数据)

考虑到十年间全国影院建设的快速发展,今年暑期档的表现比票房数字展示出来的情况更加糟糕。

展开全文

2015年,全国银幕数约3.16万块;而截止2023年底,全国银幕数已经暴涨至8.6万块,后者是前者的2.7倍多。

2015年票房统计尚没有计入服务费,当年暑期档票房124.55亿;2024年暑期档剔除服务费后总票房只剩100亿出头,两者差距超过20亿。

2015年至2024年内地暑期档票房:

2024年116亿(预估)

2023年206.2亿

2022年91.36亿

2021年73.81亿

2020年36.16亿

2019年177.78亿

2018年173.80亿

2017年163.57亿

2016年124.10亿

2015年124.55亿

单片方面,去年暑期档共23部电影拿到过亿票房,其中30亿 票房电影2部,20亿 票房电影2部,10亿 票房电影1部。

今年暑期档破亿影片数量倒是变多了,有26部,但是30亿 票房电影仅1部(《抓娃娃》),20亿 票房电影没有,10亿 票房电影仅1部(《默杀》)。

2024年暑期档票房前五名(截至8.30):

1《抓娃娃》32.36亿

2《默杀》13.49亿

3《异形:夺命舰》6亿

4《云边有个小卖部》4.98亿

5《死侍与金刚狼》4.26亿

需要注意的是,今年暑期档虽然破亿电影比去年多3部,但票房超过2亿的电影只有13部,而去年同期有16部。

即今年暑期档相比去年“小鱼多”,“大鱼少”。

暑期档从何时开始掉队的?

目前主流的暑期档统计方式是从6月1日起至8月31日止,三个月92天的时间跨度很大,中间票房表现有起有伏也很正常。

相比往年,今年暑期档“长跑”是从何时起被拉开差距的?

2024年暑期档单月票房:

6月22.31亿

7月53.78亿

8月40亿(预估)

2023年暑期档单月票房:

6月41.33亿

7月87.19亿

8月77.67亿

对比可知,今年暑期档三个月中每个月的票房都低于去年同期,也就是说今年暑期档一开始就陷入颓势,而且无论在中期还是后期都未能扭转这种颓势。

进口片开局即失利

国产片越打越逆风

查看历史数据可知,2015年6月票房首次突破30亿,近十年内除了今年,6月票房一直稳定在30亿出头至40亿出头的区间内,只有今年6月跌破30亿,甚至差点跌破20亿。

为什么一直表现稳定的6月票房突然不稳定了呢?

一是没有去年的大爆款《消失的她》,这一点偶然因素较多;另一个主要原因可能在于进口片越来越“失宠”。

从2015年至2019年,拿下6月内地票房冠军的一直是进口片,直到去年6月票房冠军被《消失的她》拿下。

相比疫情之前,去年6月进口片票房表现已经算较差水平,要不是《消失的她》顶上,去年6月票房表现也会很惨。

但即便如此,去年6月票房前五名中仍有三部进口片(《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蜘蛛侠:纵横宇宙》《闪电侠》),三部进口为当月贡献约9.7亿票房。

今年6月进口片表现更差,不但没有拿下月冠,且月票房前五名中只拿到第四、第五两个位置,这两部进口片(《加菲猫家族》《头脑特工队2》)共为6月贡献了约3.1亿的票房。

光这两三部进口片就被去年拉开了超6亿的差距。

与6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十年内,7月、8月的票房冠军一直由国产片把持,去年7月、8月两个月的票房前五名甚至全被国产片包揽。

今年7月、8月的国产大片,除《抓娃娃》《默杀》,几乎没有任何亮眼表现,带动大盘持续下滑。

7月贡献了今年暑期档的冠亚军(《抓娃娃》《默杀》),但月度票房仍落后去年超30亿。

应该说,《抓娃娃》《默杀》的票房表现合格了,但其他几部头部影片就太不太合格。

例如,7月单片第三四五名《神偷奶爸4》《死侍与金刚狼》《头脑特工队2》(国产片纷纷哑火,三部进口片勉强支撑)共为7月贡献了约7亿票房,而去年7月单片三四五名:《长安三万里》《封神第一部》《热烈》当月贡献近32亿票房,差距约25亿。

8月就更夸张了。今年8月票房约落后去年34亿,而票房前五名之差近40亿。《抓娃娃》以8亿出头的成绩就拿到了8月票房冠军。

《解密》《逆行人生》《白蛇:浮生》等多部种子选手集中在8月上映,但最终没有掀起任何波澜。

进口大片为什么不灵了?

疫情后断崖式败退

好莱坞大片一直是进口片的绝对主力,疫情前的每年6月往往是好莱坞大片大显身手的时候(疫情前的7月和8月一直是传说中的“国产电影保护月”)。

今年6月好莱坞大片不太给力,是因为重要的作品都没有引进吗?

显然不是,因为6月北美市场前五名的电影全部在内地市场同步或准同步上映了。

这五部电影分别是《头脑特工队2》《绝地战警:生死与共》《寂静之地:入侵日》《加菲猫家族》《神秘友友》。

这些好莱坞大片中没有“真正的大片”吗?显然也不是。

《头脑特工队2》目前北美票房已经达到约6.47亿美元,全球票房约16.5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超过117亿。但《头脑特工队2》在内地的票房只有3.4亿。(《神秘友友》国内票房仅200万)

这里要特别注意一个有趣的现象,进口片在6月的表现毫无亮点,但到了7月8月《死侍与金刚狼》《异形:夺命舰》两部进口片似乎又小小地火爆了一把。

两部电影双双进入暑期档票房前五名,是国内观众对进口片的态度快速转变了吗?

作为今年暑期档进口片票房前两名,《异形:夺命舰》《死侍与金刚狼》目前票房分别约6亿、4.3亿。其实和去年暑期档进口片前两名《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6.55亿)、《蜘蛛侠:纵横宇宙》(3.57亿)没有拉开多大差距。

两部影片的所谓的小爆,一方面是影片自身质量和IP号召力不错,另一方面也是暑期档中后期国产片表现实在乏力,进入暑期档票房前几名的门槛大大降低(《死侍与金刚狼》全球票房已超12亿美元,其内地票房不算高)。

还有就是曾经的“国产片保护月”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好莱坞大片出现在7月、8月不再是新鲜事。

进口片在内地市场票房表现疲软,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变为老生常谈的现象。

2023年进口片票房冠军《速度与激情10》在年度票房榜中仅排在第11名,且票房未突破10亿。全年票房破5亿的进口片也仅有5部。

应该特别注意的是,进口片,尤其是好莱坞进口片在内地电影市场的失守不是渐进式的,而是断崖式的。

分水岭就出现在疫情开始的2020年。

2019年,进口片在年度票房中的占比还有35.9%,2020年进口片在年度票房中的占比一下跌落为16.3%。2021年进口片在年度票房中占比15.5%,2022年进口片在年度票房中占比15.2%。

2023年疫情结束,进口片在年度票房中占比仍只有16.2%,未出现任何重返高点的迹象。

截止目前,2024年内地市场共17部进口片票房破亿,而2019年有41部进口片票房破亿。

总之,出于种种原因,疫情后国内观众对进口片全面性地兴趣大减。

这种态度可能是几年,甚至更长时间里都无法扭转的。

在内地电影市场,国产片独挑大梁可能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唯一选择。

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年暑期档的欠佳表现,还是需要重点在国产大片上找问题。

国产大片为什么不灵了?

大片的新尝试

去年暑期档盛况是由《孤注一掷》《消失的她》《八角笼中》《封神第一部》《长安三万里》等国产大片撑起来的。

虽然行业内外都在喊“片荒”,但今年暑期档还是凑出了一桌还算丰盛的国产“大餐”。

沈腾的《抓娃娃》、乌尔善的《异人之下》、陈思诚的《解密》、徐峥的《逆行人生》、追光的《白蛇:浮生》……喜剧、奇幻、悬疑、动画、现实题材……

今年暑期几部头部大片连类型配置都和去年很像。其中,陈思诚、乌尔善、追光动画还都是去年的大赢家。

相似点这么多,为何今年没能复制去年的成功呢?

今年暑期档好几部大片在口碑上遭遇滑铁卢,乌尔善的《异人之下》、陈思诚的《解密》、徐峥的《逆行人生》都属于重灾区。

电影创作属于艺术范畴,一个导演的作品口碑有高有低,本来属于正常现象。

以《异人之下》、《解密》、《逆行人生》这三部作品为例,如果非要找共同点,那就是三部电影的导演都在尝试走出舒适区,做出新鲜的探索,但观众的反馈并不算积极。

乌尔善去年就表示,《封神第二部》会在今年暑期上映,但因影片后期工作没有做完,临阵改档,换成了同样是奇幻题材、同样是IP改编的《异人之下》。

但《异人之下》和《封神》貌似相似,实则差别很大——IP影响力不在一个量级,故事风格也完全是两个极端。

《封神第二部》在暑期上,稳赚。《异人之下》则在冒险后,遭遇失败。

同样的,《解密》如果是一部类似于《消失的她》的通俗悬疑片,大卖的几率也会直线上升。现在的《解密》是一部带有谍战元素的人物史诗,是陈思诚第一次尝试的类型。

徐峥在《逆行人生》前,只执导过三部长片《泰囧》《港囧》《囧妈》,都是纯喜剧。

《我不是药神》尽管大卖,但并不是徐峥的导演作品,更何况外卖骑手、阶级滑落等是当今社会最热、却又悬而未决的话题,把握这个题材的难度远高于《我不是药神》。

反观那些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重复创作的电影人,反而在这个暑期发挥稳定——导演闫非、彭大魔,加沈腾、马丽的组合,从《夏洛特烦恼》、《西虹市首富》到《抓娃娃》,专心研究喜剧,票房也一路水涨船高。

和陈思诚合作过《误杀》的柯汶利,一直专注悬疑片领域,今年上映的《默杀》是翻拍自他自己之前的同名作品。

客观上讲,《默杀》的悬疑风格和陈思诚过往悬疑片有很多相似之处,陈思诚的悬疑片缺席了,《默杀》正好替补上位。

即便是不算大卖的《白蛇:浮生》,其实和《白蛇:缘起》(4.69亿)、《青蛇劫起》(5.8亿)也处在同一量级,不算失利。只是去年的创新之作《长安三万里》太过成功而已。

(也有创作者想回到十几二十年前的舒适区,但发现观众早已走远的情况,比如唐季礼执导、成龙主演的《传说》)

电影市场是残酷的,《长安三万里》的创新得到认可,票房大卖,像《异人之下》、《解密》、《逆行人生》这些创新之作,虽然票房成绩有些遗憾,但这份探索,同样对整个电影行业有重要的意义。

从长远来看,探索是必要的,阵痛是难免的。

正如《解密》导演陈思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一直有个看法,如果我们不自我迭代,自我突破,永远停留在舒适区的话,那未来一定会被电影观众淘汰。”

“现在我比较焦虑的是,电影市场的规模在缩小,核心观影人群的年龄在提高,我们如何才能让观众更长久地留在影院,更多地走进影院呢?我认为必须得在自我的表达上,包括视觉影像上进行各种突破。"

片荒正是最严重的时候

创新是电影创作进步的动力源泉,如果仅仅因为几位导演走出舒适区,市场表现就大幅下滑,这个市场未免也太脆弱了。

事实上我们的电影市场确实有点脆弱,因为目前国内有号召力的创作者、有号召力的IP还十分有限,尤其在2024年。

前面也说了,因为疫情造成的“片荒”是真实存在的,暑期档的几个硬菜属于勉强凑够数,若其中有两三个、三四个口味不佳,整桌大餐也就宣告失败。

比如去年暑期档的喜剧电影《超能一家人》本来也是种子选手之一,毕竟有开心麻花的金字招牌。

影片改编自俄罗斯电影,“水土不服”的喜剧风格没有得到观众的认可,票房仅3亿。所以我们看到去年暑期档票房前几名的影片中竟然没有中国人最爱的喜剧。

《超能一家人》的失利没有影响到去年暑期档的大局,因为作为疫情后的第一年,国产片库存处在超额水平,几年来积压的大片集中放出,市场也就展现出超强的韧性。

比如去年一年里,张艺谋有《满江红》《坚如磐石》两部电影上映、陈思诚(监制)有《消失的她》《三大队》两部电影上映、大鹏有《热烈》《保你平安》两部电影上映、邱礼涛有《莫斯科行动》《绝地追击》《暗杀风暴》《扫毒3》四部电影上映……

库存在去年出的七七八八,今年就要精打细算了。

事实上,在春节档、暑期档、国庆档这样的重要档期,我们还能凑出尚可的大片阵容,在非热门档期,片荒才真正严重地触目惊心。

暑期档的概念还成立吗?

暑期档的概念源自好莱坞,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大白鲨》1975年6月20日北美上映,取得巨大成功,让电影发行商们认识到了6月至8月这个档期巨大的商业价值。

国内从6月初高考开始,学生陆续放假,一直到9月初开学,恰好也符合暑期档的时间划分。

暑期档的概念在国内已经流行多年,但今年暑期档的欠佳表现让人不禁疑问,暑期档的概念在国内市场真的成立吗?

暑期档与春节档、国庆档并称为内地市场三大档期,但春节档、国庆档都有法定长假支持,仅靠学生放暑假,真的能支撑起暑期档的票房吗?

时光网通过调研,获得了一些普通观众对暑期档的看法。

首先,很多观众表示,学生放假确实制造出了一定程度的观影“刚需”。尤其是一些父母带着年级较小的孩子去影院观影,是消磨孩子大量暑假时间的方式之一。

这部分观众会重点关注合家欢动画电影,但为了同时满足孩子和成人的观影需求,只要不算“少儿不宜”的电影都会考虑在内,比如《抓娃娃》。

当然,也会有一些进影院后才发现不太适合低龄观众观看的情况出现,比如《默杀》《异形:夺命舰》等。

而对于中学生、大学生来说,在暑假期间观影则是社交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可能更注重电影的话题性和流行元素。

对《默杀》《异形:夺命舰》《死侍与金刚狼》这些所谓“大尺度”的电影也来者不拒。

当然,除了学生党,其他成年观众在暑期档仍是消费主力。

他们没有长假假期,但在暑期档期间走进影院的意愿确实提高了。

主要原因在于暑期档大片比平时密集很多,网络上关于电影的话题也铺天盖地。只要电影足够吸引人,没有假期也能创造出观影需求。

如果电影不吸引人,网络上负面评价太多,上班族们也就没有意愿挤出时间观影。

综上所述,暑期档的观影需求虽不像春节档、国庆档那么旺盛,但确实较平日更强,但核心还是暑期档大片要够多、够吸引人。

在刚刚举行的第七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上,电影局副局长毛羽在讲话开篇就提到,“我们要知道,中国电影的产品供给仍然不足,优质内容稀缺,高品质、多样化尤其是代表电影工业、科技水平的大制作还很少,还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

“我们要知道,中国电影的创作人才严重匮乏,相对于14亿人口的大国,有影响力的编剧、导演、制片人屈指可数,与作为内容产业高端的电影严重不符。”

“面对这些不断交织的新老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正因为没有现成答案,我们举办新力量论坛,就是希望通过彼此交流碰撞的火花,为电影的未来寻找到更多光明的灯塔,以创新的姿态激发更多前行的活力!”

三年疫情,极大地改变了内地电影市场乃至世界电影产业的格局。

在经历了去年“清库存”之后,今年的电影市场才正式进入调整的阵痛期。

即便今年暑期档比去年少了90亿,也不必过分担心。

如果国内电影人开足马力,片荒在一两年内是有可能缓解的。

问题是如何激发中国电影的创作力。明后年暑期档的表现,可能才能真正反映内地市场的前景。

-END-

往期精选回顾

涨到9.0分!暑期档进口片评分第一

尺度拉满!这片口碑注定两级分化

更多

猜你喜欢

696
896
72
84
509
750
260
523
859
463
更多

相关热播

754
315
932
784
467
339
712
991
760

影片评论

首页

电影

电视剧

综艺

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