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笑傲江湖》《喋血双雄》《龙虎风云》等一批经过修复的经典港片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上映,这是“经典香港电影修复计划”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观众惊奇地发现,修复后的影片不仅没有划痕、噪点等老电影身上常见的“毛病”,而且质量比原片高很多,比如没有了威亚,色彩更亮,非常符合如今观众的观看习惯。

   2023年8月,中国电影资料馆联合抖音、火山引擎共同发起“经典香港电影修复计划”,打算修复100部经典港片。当时,业界预计要完成这项工作,至少需要三五年时间。但实际上,仅仅用了一年多时间,项目团队就完成了修复工作。原来,修复人员引入了人工智能修复技术——10部是“人工 人工智能”精修,90部主要由人工智能修复。

   电影修复由意大利人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并付诸实施。最初,修复电影像修复文物一样全靠人工,修一部片子可能要花费几百万元、几年时间,效率极低。如今,利用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修复效率大幅提升,“可以一键让老片焕新”。

   中国电影资料馆制作部修复师王峥全程参与了100部港片的修复工作。他向记者介绍了修复这些香港老电影的具体流程:拿到一部待修复的影片,修复师和技术人员首先会一起分析评估,那些采用人工修复效果更好的画质问题归修复师,重复性的、“耗人”的画质问题,由算法工程师利用视觉大模型技术,将算法识别出来的画面中的划痕、脏点,一次性去除。双方还会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大银幕上复盘修复效果。这种情况下,修复师能省下时间和精力去处理更复杂的画质问题。

   “人工智能也能解决修复师难以处理的问题,比如智能插帧技术,通过对比前后帧内容生成中间帧,能让24帧的打戏变成48帧。”算法工程师张港介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修复后的4K版《A计划》清晰呈现了狄威“乌龙绞柱”动作中的“缴械踢”细节,《飞鹰计划》结尾的成龙经典打斗画面更加顺滑流畅。

   张港说,技术团队不断优化视觉大模型,通过模型结构引入时序模块、训练和推理策略优化、建设大模型画质插件能力,让画面更清晰,修复更自然。当然,修复效率也大幅提升,一部2小时的片子,一台机器单次修复从18个小时缩短到5个小时左右。

   不过,现代技术介入电影修复,也带来“完美”与“真实”的冲突。比如,一些老电影画面不够清晰,本身是那个时代电影摄制技术的真实体现,今天用人工智能技术把影片画面修得十分清晰,会让今天和以后的观众看不到当年影片的真实样貌甚至产生误解。又比如,一些导演在用光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电影修复中,把光线调整得很亮,虽然更适合现代观众的观赏习惯,但有可能破坏导演的艺术风格。

   不过,要在“完美”与“真实”之间取得平衡十分困难。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墨认为,修旧如旧、保存电影档案应是电影修复的第一原则。在此基础上,可以尽可能地贴近现代观众的观影习惯,修掉所谓的“瑕疵”。

   “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修复电影时,需要设定一个‘技术边界’和‘伦理边界’。”陈墨说,修复的瑕疵如果不影响作品的艺术风格且需要大量重复性劳动,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否则,就要慎重。

   陈墨建议,修复影片之前,修复师一定要跟导演等著作权人提前沟通,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哪些地方他们愿意修改,哪些地方他们不愿意修改,这是电影修复工作的原则之一。

   为了在“完美”与“真实”之间取得平衡,陈墨建议今后在修复老电影时,可以修两个版本:A版本尽可能坚持“真实”原则,留在库房当档案;B版本可以修得“完美”一些,以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习惯,满足他们的观赏需求。

   (光明日报记者 韩业庭)

更多

猜你喜欢

696
896
72
84
509
750
260
523
859
463
更多

相关热播

754
315
932
784
467
339
712
991
760

影片评论

首页

电影

电视剧

综艺

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