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直播、短视频成为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新的文艺形式。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岁末年初,“新大众文艺”成为文艺界热词。微短剧崛起、人工智能赋能创作、沉浸式戏剧方兴未艾……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新的文艺收获。与此同时,发一段短视频、写一部网络小说、开启一场才艺直播,抑或用AI创作一首歌曲,亿万人民在互联网上随时进行着新的文艺创造。

   新大众文艺,正在成为一次汹涌澎湃的新浪潮。

   新大众文艺新在哪里?何以发生?其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艺创作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近期,文艺界专家学者就此展开热烈讨论。

  人民群众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能力、意愿参与文艺创造

   “当我们谈论新大众文艺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在他看来,“新大众文艺”的概念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从当下人民大众文艺生活的巨大新变中来。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面向的特点。同时,随着中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超大规模人口文化素质普遍提升。李敬泽认为,这是新大众文艺能够产生的基础,由此带来的不仅是精神文化需求数量的巨大增长,更是对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更高要求。

   与此同时,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和信息化浪潮为新大众文艺兴起提供了强大动力,不仅重塑着人们的阅读和观看习惯,也改变着文艺主体的形态。“参与、交互,接受同时输出,模仿进而创造,这种新的主体形态正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习以为常。文艺深刻介入生活,生活直接介入文艺。”李敬泽说。

   技术革新带来文艺新变,科技和人文的结合不断扩充创作的新内涵。陕西省作协副主席阎安观察到,当下语言类作品的样式愈加丰富,视频类作品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与此同时,新大众文艺往往具有融合性,是语言、音乐、视频等元素的融合,而且创作者界限模糊,一些作品是多人共创的结晶。

   身处媒介融合时代,原本分化成各个具体学科的内容也迎来新的调配和整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大先分析,这种变革由科技的日常生活化启动,涉及方方面面,包括主体上的全民参与,写作上的即时交互、人机互动,传播上的移动普及,阅读上的视频转型。比如说,媒介融合推动文艺作品从单一文字形式向图文、视频等多模态转变,出现很多“泛文学”的作品。接受和传播也发生变化,推荐算法以读者的阅读经历定位其阅读趣味,根据读者反馈进行用户画像。这一切不仅冲击着传统文学的边界,也迫使大家重新思考“何为数据时代的文学”。

   “以往的文艺大多依靠知识分子、经过教育培训的专门人员来完成创作任务,是经过媒介筛选后的文艺。”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教授许苗苗指出,新媒介时代大众主体性凸显,文化教育主体和新媒介技术的普遍化,使大众自己可以写、画、表演,也可以在网络环境中形成创作共同体,从而产生众多文字、图像、声音结合的文艺产品。

   文艺创作不再是“你说我听、你写我读、你说我赏”,人民群众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能力、意愿参与文艺创造。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秦兰珺看来,从生产机制来看,新大众文艺属于“集市”模式,即网络社会中的“共建共享”模式。在审美趣味上,传统文艺追求秩序性与导向性,而新大众文艺更看重互动性与社交性。大众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选择有趣内容。

  不能只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探究,更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深层生活逻辑和审美逻辑

   文艺的大众化,始终是我国文艺发展的重要命题。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讲师杨毅认为,我国大众文艺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五四时期的民众启蒙型、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人民动员型、20世纪90年代的大众娱乐型,还有现在的新大众文艺。但新大众文艺在创作主体、过程、形态等方面都呈现出以前未有的新特点。

   “我们需要以一种历史眼光来探究现在的人和十年、二十年前的人相比,文艺生活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李敬泽表示,传统文艺形态和新文艺形态在新时代的板块错动中相互碰撞激荡,开辟了许多理论创新、艺术创造的新空间。对新大众文艺的讨论,不能只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探究,更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深层生活逻辑和审美逻辑。

   新大众文艺需要新的话语体系。加强对新大众文艺的研究、阐释和引导,是一项非常迫切的课题。

   提起新大众文艺,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立刻想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那时候,出现了秧歌剧等艺术形式。民族化的形式和大众化的审美,是大众文艺的普遍特点。这对我们当下的大众文艺创作依然有启发。”她认为,大众文艺存在的底层逻辑是共振与共鸣。新的经验、新的语言的涌现,会为新大众文艺不断注入新的血液、新的灵魂。

   研究新大众文艺,离不开总体性视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贺桂梅指出,我们在说“大众”的时候,好像都是指向个体,但并不是一个一个的人加起来就是社会。一个社会要能够共同行动,这需要通过媒介和文艺把一个一个的人组织起来。从实践的角度来说,我们要思考怎么组织这些分散的个体、多样的大众文艺,使之具有真正的大众性、人民性。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杨宸认同这个观点。“塑造共同文化要求关注共同议题和公共价值,这就需要走出个人的狭隘经验,去体认别样的生活方式,去理解他人的所思所爱,去形成我们身处同一个历史语境之中的认识,如此才能达成一种普遍的大众性或公共性。”他认为,在此情况下,我们谈论的势必就应该是一种新的大众文艺,也就是能在新的媒介条件下与历史语境中去重新承担或激活一种公共性的文艺。

   “新大众文艺不是一个轮廓,而是一个场域。在学术研究上,它也不应只是一个描述性概念,而应是一个建构性概念。”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认为,人文学科学者应该保持更加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要看到新大众文艺中所蕴含的创造活力;另一方面,也要敢于直面其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具有人文立场的反思。

   面对汹涌而至的新文艺浪潮,传统文学、影视、舞台艺术如何与新媒介热情相拥、融合共生,也是新大众文艺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们不能因为强调新大众文艺,而否定传统的专业文艺创作。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艺术家,人人都可以创作,这必然倒逼传统作家对自己的创作进行省思。”贺桂梅指出,专业创作者要改变观念,探索如何能够和新大众文艺进行沟通,如何在新大众文艺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一个写作者,必须有开阔的视野,将人民意识、政治视野和创作技巧结合在一起”。

   在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胡一峰看来,新大众文艺与传统文艺之间,显然不存在线性的替代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正的差别在于,新大众文艺是在用户和专业生产的框架内思考问题,是典型的互联网思维。他认为,要畅通新大众文艺与传统文艺之间的渠道,释放各个领域的创造活力,创作出符合时代审美与人民需要的文艺作品。

   (本报记者 刘江伟 本报通讯员 朱燕)

更多

猜你喜欢

259
77
12
591
633
853
703
291
914
447
更多

相关热播

784
467
339
712
991
760
403
376
305

影片评论

首页

电影

电视剧

综艺

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