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其他艺术样式如何携手】

  作者:郝静静(山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在第34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获奖的16部优秀电视剧中,有9部改编自文学作品,根据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人世间》获得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两项奖项。在第3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获奖的8部优秀电视剧中,有6部改编自文学作品,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三体》获得最佳电视剧奖。2024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专门设立“金鸡电影论坛·文学论坛”,推出“文学与电影共创计划”,并以“当代电影的文学属性”为主题展开圆桌对话……

  文学与影视艺术同是承载时代记忆的文化符码,也是社会变迁的镜像投射。静态的文字和动态的影像在叙事层面互补阐释,共同搭建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故事空间,又在情感层面实现共鸣,通过情节性复原实现审美互通和情感共振。

  文学旨在通过文字构建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影视则通过视听语言将抽象概念、感性思维变得可听与可感。文学与影视艺术有天然的亲缘性,我国拍摄于1958年的首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就源自短篇小说。在媒介高度融合的今天,文学和影视艺术更是实现双向赋能的深度互动,读者、观众的双重身份得以自由切换,呈现迭代传播和多级扩散的图景。

  根据小说《小巷人家》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剧照

  经典文学作品是影视艺术的“原动力”和“素材库”

  文学从不乏瑰丽的想象、传奇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用丰富的文字表意系统建构起“人”的多重话语表述空间,以人情、人生、人性为切口全面铺陈世间百态。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艺术产物,是精神境界和哲理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的变奏。作家将个体感悟融入创作空间,经由艺术加工,生成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的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是影视艺术的“原动力”和“素材库”,并为其提供“现成”的叙事场域和精神框架。文学中的概念描述、心理活动、场景铺陈等抽象话语和感性信源,在影视改编中能直接转化为真实可见的画面,为呈现特定年代和生活场景进行规范性指导。此外,文学的比兴、意境、移情、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直接促生影视“意象”的生成,潜移默化影响着影视艺术的美学精神和文化品格。

  神话传说、诗词歌赋、传奇话本、通俗文学、戏剧戏曲、章回小说等文学类型颇受影视艺术的青睐,它们自身携带的故事意趣能自然平移,情节性的描述话语和想象性的矛盾设计使话语置换变得更为便捷有效。《茶馆》《四世同堂》《围城》等传统文学的宏大叙事与时空跨越诉说世间沧桑,几组家庭、几代人的命运起伏是时代变迁的缩影,这种充满烟火气息的市井人情和凡人小事,是现实题材影视改编的上佳选题。志怪小说、唐传奇、宋话本、神魔小说等借用离奇的想象空间,巧妙嫁接本真的情感诉求,探寻人性和人心,基于心理真实又超越表象真实的虚构给予影视创作更大发挥空间,成为古装、仙侠、玄幻、科幻等影视题材的神话原型。情节性相对较弱的散文也能成为影视改编的体裁,李娟的《我的阿勒泰》与影视艺术需求的戏剧性相差较大,却能将流淌在生活中的散文诗转变为慢生活的影像志,在舒缓的叙事节奏中将“作者化”的个人体悟升华为群体情感记忆。经典文学作品经过时间洗礼、岁月沉淀和读者阅读等多重检验,是超越故事本体的情感凝练,对“人”的关注弥补时代语境的差异,为跨时代影视改编提供可能。

  更重要的是,文学作品对影视艺术的价值观念形塑起到决定性作用,其所蕴含的家国情怀、精神持守、文人风骨和中华美学精神等,都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影视艺术创作。文学是洞悉时代变迁的棱镜,肩负社会功能和政治伦理作用。影视艺术借用文学故事的同时也必将吸纳蕴含其中的价值内涵,以此映照生活,挖掘出更多关于成长经历的精神资源与意义归属。文学经典经过影视改编后再焕光彩,被越来越多的观众熟知和认可,一同拓展彼此的表意空间,实现双向的审美互读和良性互动。

  根据小说《繁花》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剧照

  文学的抽象而多义,在影视作品中转化为可感知的具体影像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每个时代都有专属的文化盛象、主流的文学类型、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影像不同的是,文学阅读需要读者不仅具备识文断字的基本能力,还得兼具潜心阅读的精神需求。作家通过抽象的文字描绘出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阐述,个人化的情感体悟经由媒介转译变为群体性的审美体验,自我情绪引发社会共鸣,个体悲欢附着时代烙印。因而,对读者而言,品味文学的过程就是自我解读与他者世界的思想碰撞,也是个体现实生活与作家拟态世界的思维叠加。

  从印刷时代到影像时代,都是文学与影视参与社会生活的文化表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信息渠道的多元,完整的阅读时间被挤压,独立的思考空间被占据,人们往往在碎片化的时间中找寻精神栖息地。文学厚重的思想内涵和广阔的想象世界需要潜心静读,但人们出于敬畏心往往回避“大部头”“大体量”的文学经典,转向便捷、轻松的接受方式,品味书香变得可贵又稀缺。另外,面对浩瀚如海的文学作品,读者有限的人生体验难以穷尽其深,影视艺术就成为一种替代性的满足方式,将文学的沉浸式精神阅读转化为影视的便捷式精华提炼。

  相较于文学表达,影视艺术以具象的媒介载体和声画的感染力,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成为现代人感悟生活的重要审美路径。文学所描绘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空间,在影视艺术中转化为直观的视听体验,抽象、多义、模糊的个人想象,被具化为明确、视听化、可感知的影像输出,实现审美转换和媒介跃迁。

  “看”的影视作品在改编“读”的文学作品时,会有效地删减故事人物,适当凝练叙事主线,并合理铺设戏剧冲突,以适应视听艺术的表现形式。好的影视作品可以准确捕捉文学作品中的精神韵味和人物的内在气质,转“无形之物”为“真实可感”,从而超越国别、民族和语言的物理界限,更利于将文学作品从本土带向世界。通过观看《浮士德》《悲惨世界》《包法利夫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影视改编作品,观众能“阅览”世界文学名著,辨识文化差异,遍览风土人情,领略人类共同的情感世界和思想空间。同样,中国的文学经典也可“出海”国外,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影视艺术成为了解他者、探知外界的一种有效途径,具有更为广阔的现代视野,也为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增添新的可能。

  文学的影视改编要“忠诚”不要“照搬”,要“升格”不要“出格”

  文学和影视艺术有先后之别,无优劣之分。文学作品是影视改编的前文本,其中的精神内涵先入为主地进入读者心理,并产生相关话题的联想和拓展,这种先验性的读者经历还原和参与着作者生活空间的社会情境建构,又投射于自身生活时代的现象观察。

  影视艺术要善于“借势造势”,不能简单奉行“拿来主义”,而要用片段化、动态的叙事方式拼贴出完整的思想架构,并努力契合当下的情感需求和话语表述,将其引流回到大众文化的领地。比如,2023年热播的电视剧《人生之路》延续几十年前路遥小说《人生》中自我身份追寻和城乡观念差异的主题,同时也拓宽身份的单一地域表述,加入自我建构、自我认同、自我救赎等层面的思考,更符合当下青年的价值认同,全面展现以高加林和巧珍为代表的青年的昂扬情感。

  当然,不同时代受众的审美心理和价值诉求会对同一作品产生不同的情感反馈,影视改编在重建它的当代价值同时,不能随意歪曲、颠覆或解构文学经典,必须避免脱离现实或架空历史,而应当运用更贴合当代话语表述的艺术手法,重现、丰富和完善文学经典,实现跨界生长、破圈传播。

  文学和影视是一种相融共生的关系。无论是文字还是影像,都为受众带来更为广阔的世间风景和人情百态,都真诚地探寻生活的深度、历史的厚度和人性的温度。影视艺术不能一味迎合市场消费而置文学气质不顾,也不能深陷技术美学而无视文本内涵,要把握好“题中之义”,又能升腾出“言外之旨”。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08日 14版)

更多

猜你喜欢

730
590
629
632
941
774
127
360
313
108
更多

相关热播

784
467
339
712
991
760
403
376
305

影片评论

首页

电影

电视剧

综艺

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