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一川(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国家话剧院的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构想了一个未来故事,故事发生在2035年的敦煌数字研究中心。该中心的青年实习生张燃与1935年身处巴黎的常书鸿,围绕敦煌守护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这场对话借助数智时代的舞台艺术创作手段,呈现出震撼的视听效果,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奇妙感受。

  宽阔多维舞台时空的开拓与运用,为剧情表现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通过3D技术、即时拍摄、AI技术以及现成影像等多种手段的融合,诸如“北大像”、“南大像”、释迦涅槃像(卧佛)、57窟“美人菩萨”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敦煌造像得以呈现在舞台上,一场敦煌艺术的视听盛宴诞生了。

  实际上,《受到召唤·敦煌》作为音乐艺术与话剧艺术相融合的综合体,要求这两个不同门类的艺术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除了前文提及的多种手段外,剧中还交替运用演员的表演、歌队的呼应、舞队的组合及场景的变换等众多手法,让观众仿若同主人公一样置身于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对话情境之中,从而能够深切体会主人公在现实与理想间艰难抉择的心境,真切地感受到敦煌的魅力召唤。

  剧中对金刚力士角色的灵活运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这一角色源于莫高窟第206窟的金刚造像,由于其自身被赋予了刚毅雄强的护持佛法者的身份特质,并且带有敦煌守护神的象征内涵,所以人们自然而然地将它看作常书鸿等敦煌守护者的象征形象。剧作让金刚造像如“活人”一般开口说话,使得它不仅担当起莫高窟艺术发展历程的见证者与讲述者角色,还充当了张燃与恋人林之秀之间的调解者(如剧中台词“金刚是我的大媒”所示),更成为张燃与常书鸿之间的信使,同时也在当代观众与常书鸿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发挥出盘活全剧的独特效能。

  这部剧最动人之处在于对“受到召唤”这一主题的三重意蕴的深度挖掘与呈现。剧作借助张燃因认同常书鸿,进而重新认同恋人林之秀的剧情设定,为当代观众认同敦煌守护者的精神构建了极具感召力的审美桥梁。其中,“受到召唤”具体包含三重含义:其一,在2035年数字敦煌时代,青年张燃受到敦煌守护者常书鸿所代表的精神的感召;其二,往昔岁月里,常书鸿受到中华艺术瑰宝敦煌莫高窟的召唤;这前两重“召唤”叠加融合,又衍生出给予当代观众的第三重“召唤”,使观众深切感受到敦煌瑰宝以及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一代代敦煌守护者身上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除此之外,剧作在主要人物关系的处理上颇下功夫。创作者注重挖掘常书鸿的生平事迹及相关传记史料,诸如《常书鸿文集》《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自传》等,以此为依据,对常书鸿与妻子陈芝秀、张燃与恋人林之秀、张燃与金刚力士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妥帖的处理。不仅如此,剧组安排青年演员一人同时分饰张燃和常书鸿两个角色,展开跨时空对话,这般创意也为全剧增添了别样意趣。

  剧中一些细节极具感染力,令人过目难忘。就如常书鸿目睹陈芝秀留下的诀别信后,惊愕之余,心急如焚地骑马狂追百里,终在悲愤交加、心力交瘁之下昏倒于戈壁滩。这一情节源自真实历史片段,它鲜活地展现出敦煌守护者的不凡与坚忍。在剧作精彩演唱、绚丽舞美营造的视听盛宴之外,这一情节触动了观众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引导观众深切体悟敦煌守护者背后潜藏的人生辛酸,是一次直抵人心、感人肺腑的情感传递。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08日 16版)

更多

猜你喜欢

696
896
72
84
509
750
260
523
859
463
更多

相关热播

754
315
932
784
467
339
712
991
760

影片评论

首页

电影

电视剧

综艺

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