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锐评】

  作者:曹凌霄(中国文艺评论〔浙江大学〕基地主任助理)

  科技发展使影视表演从运作流程到表现形式都发生了变革。比如,虚拟拍摄技术使制作团队在拍摄前可以实时预演重要片段,帮助演员了解导演想要的视觉效果,提前规划走位、表情、动作幅度等细节。AI技术则帮助角色与特殊形象面部融合,实现“角色减龄”“数字复活”“AI换脸”等视觉效果。电影《流浪地球2》让中老年演员面部呈现出青年时的状态。剧集《异人之下》则让数字人与真人演员互动表演。

  技术如此强大,是否意味着可以取代真人表演?答案是否定的。辅助表演的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尚难以还原演员的表情、动作、情感。微表情和肢体动作不仅是对面部肌肉和身体的精准控制,更是传递人类情感的重要媒介。它们通常发生在极短时间内,是演员融入角色精神世界后,情感的自然流露。演员每一个眼神的闪烁、嘴角不经意的抽搐都能成为讲述故事、传达复杂情感的关键线索。而AI驱动的表演主要依赖于对海量视频素材的模式化学习,虽然这一定程度上赋予了虚拟影像获得人类情感化表征的可能,但在处理细微变化时远达不到真人的自然度和精确度。在影视作品中常表现为眼神涣散、面部表情单一、肢体动作僵硬,更不用说再现人物的情感张力。这类问题在手机、电脑屏幕上不明显,在大银幕上非常突兀,影响观众的观影体验。

  技术更无法再现多样的表演风格。叙事节奏决定故事情节的展开方式与发展速度,而演员可以结合自身表演风格调整台词节奏、动作幅度和情感表达的力度,影响叙事节奏的变化。叙事节奏与表演风格没有固定组合,演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即兴发挥,这就造成不同演员在演绎同一角色时,会因个人风格和理解角度差异与作品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而AI技术在模拟表演时,容易陷入机械化、模式化的套路。

  技术无法替代演员表演,除了技术问题尚未解决,还有观众心理上的因素需面对。心理学有个概念叫“恐怖谷效应”。心理学家认为,当现实和预期不匹配,人类会本能地把眼前的事物同熟悉的事物做比较,帮助自己理解事物。技术驱动的表演与真人在外表、动作上相似,观众会在潜意识中将其作为“人”来对待,从而建立情感联系;而相似程度达到特定程度时,人类的反应会突然变得极其反感,哪怕这种表演与真人只有一点点差别,都会显得非常刺眼。这一理论解释了为何观众能轻松接纳一些怪物角色和夸张表演,却对追求逼真感的形象和表演更挑剔。再者,部分观众对影视作品的情感共鸣和认同感,是基于对演员的喜爱。技术驱动的表演缺乏这种与观众的情感连接,难以引发强烈共鸣。

  技术只是承载表演内容的形式而非影视表演本体。我们与其纠结技术会不会取代表演,不如努力探索技术如何更好地辅助表演创作。首先,应确立创作者之于影视表演的主体地位。表演不能缺少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应鼓励创作者保持原创性和艺术性,确保他们的创作主导权。技术只能作为创作者的延伸,辅助完成特效制作、场景渲染等工作。其次,应结合故事情境需要,准确把握观众的真实情感需求。对同真实人类世界存在一定距离的影视角色,不必一味追求与人类高度相似,而是可以通过强化其“非人”特征,采取“动漫化”处理方式,巧妙避开“恐怖谷效应”的发生。而旨在精准还原真实人类动作与情感体验的AI角色,在跨越“恐怖谷效应”的道路上会面临更艰巨的挑战,不仅要求技术在表演和后期上实现突破,还需要创作者凭借艺术敏感性和生活积累,将技术转化为能触达人心的艺术表达。再次,应持续探索技术在表演领域的发展空间。技术带来的影像生产力的提升进一步延展了表演的发展空间,将传统意义上演员与摄影机之间的互动延伸至动捕演员、特效剪辑师、动画师、建模师等工种的合作。影视创作应将表演视为影视工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立更科学的流程,让技术更好地助力表演。

  目前,技术解决的主要是影视创作的“下限”问题,如很多致力于科幻赛道的制作人借助AI技术,能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让想象落地。但影视表演关乎人的情感和审美,是“上限”问题,它触及人类表达的核心——情感的微妙波动、对自身的认知与反思以及终极价值追求,是技术难以理解和模仿的。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排斥所有形式的技术辅助,相反,通过理清技术逻辑,挖掘技术潜能,创作者可以进一步释放人的创造力,使技术转化为影视表演艺术的一种新要素。

  《光明日报》(2025年03月12日 15版)

更多

猜你喜欢

696
896
72
84
509
750
260
523
859
463
更多

相关热播

754
315
932
784
467
339
712
991
760

影片评论

首页

电影

电视剧

综艺

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