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剧《家》剧照 江苏省苏州昆剧院供图

   2月26日晚,由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创排的昆剧《家》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首演。这也是该剧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以及2024年度江苏重大题材文艺创作资助项目之后的首场公演。

   巴金的小说《家》是一部写尽封建大家庭悲欢离合的经典之作。此次,这部文学经典与昆曲这一古老剧种邂逅,在观众眼前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江苏省苏州昆剧院院长林琳认为,《家》原著中讲述的年轻人的故事,以及由此引发的对青春、自由和生命的追问,同样也是昆曲擅长表达的题材。

   昆剧《家》勾勒出一幅全新的戏剧图景。在保留原著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家》创新引入巴金这一角色,使作者从原著中的旁观者转变为剧中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的关键人物。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一级编剧、昆剧《家》编剧罗周认为,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和探索,正是这部戏创作的起点。

   如何将昆曲的古典美学与现代人的审美意识磨合接轨,这是当代昆曲制作面临的最大挑战。

   从传统经典中诞生的青春版《牡丹亭》,到新版《玉簪记》《白罗衫》《义侠记》,无不蕴含着主创们对昆曲新美学的探索。

   昆曲的美学特征是写意诗化精致典雅,是通过不同的行当和人物塑造反映出来。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一级演员俞玖林告诉记者,《家》是他出演的第一部昆曲现代戏,也是他第一次在戏里一人分饰两角。现代戏没有了水袖和厚底,动作要怎么做?程式化的表演和真情实感怎么融合,又如何拿捏分寸?这些对俞玖林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

   “除了规范的‘唱念做打’和传统程式表演,我们朝‘真听、真看、真表演’靠拢,更真实地融入人物的情感。”俞玖林说,“我想通过我的塑造,让观众了解觉新的身份和处境,理解他的懦弱与妥协,并照见自己。这也是我们这部剧的当代性所在。”

   昆曲的写意之美,为《家》赋予了新的艺术生命。该剧舞美追求极致的干净和当代,服装虽然不是传统戏服,但色彩、质感、做工都雅致贴切,使得整出戏既具备古典韵味,又充满现代气息。

   “昆曲新美学是苏州昆剧院在传统‘姑苏风范’基础上形成的新时代艺术理念,它的核心其实就是‘守正创新’。尊重传统但不因循传统,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苏州大学教授朱栋霖如此评价。

   2024年,在首演20周年之际,青春版《牡丹亭》第五次走进北京大学。俞玖林在该剧中饰演柳梦梅,让他感动的是,有不少20多年前来看演出的大学生,如今带着孩子来看演出。“他们和孩子分享大学时代第一次看青春版《牡丹亭》的感受,在孩子心里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也让我感觉到这些年的演出有了特别的意义。”俞玖林说。

   “一门艺术的未来,在演员,更在观众。”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赵天为认为。

   从观到演,这是一种不同的体验,昆曲在大学生身上引发了更深的触动和影响。2024年8月6日,由东南大学负责的国家艺术基金“青春版昆剧《牡丹亭》青年表演人才培训”项目在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正式开班。来自全国29所高校的50名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俞玖林、沈丰英、吕佳等12位青春版昆剧《牡丹亭》演员的悉心教授下,学习昆曲的唱念做打、表演身段、配乐演奏。

   “通过20多年的昆曲复兴,高校已成为昆曲的一个重要传播园地,同时昆曲也成为不少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赵天为说。从2008年起,东南大学已连续17年开展“昆曲进校园”活动,引进了多场高质量昆曲演出,并开设了教育部精品视频课“传情绝调《牡丹亭》”、国家级一流课程“昆曲表演艺术虚拟仿真实验”等,吸引数万名学生走进昆曲的世界。

   林琳表示:“进校园培育年轻观众这条路,苏昆一定会坚持下去。”

   (本报记者 苏雁)

更多

猜你喜欢

696
896
72
84
509
750
260
523
859
463
更多

相关热播

754
315
932
784
467
339
712
991
760

影片评论

首页

电影

电视剧

综艺

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