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 资料图片

   【追 思】

   “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45年前,于洋导演《戴手铐的旅客》时,使用这首《驼铃》作为主题曲,来表达对战友深情的祝福,歌曲一时风靡大江南北。

   这两日,《驼铃》又无数次在社交平台上响起。

   3月1日晚,电影表演艺术家于洋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消息一传出,人们纷纷悼念起这位多次创造中国影史经典的艺术家。

   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厂长王晓棠悲痛地说,于洋说作为一个演员不能“千人一面”地演戏,而是要尝试不同的角色,做到“一人千面”,这才有了我的特务“阿兰”角色。

   从1949年主演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桥》开始,革命战士、土改队长、钢铁工人、体育健儿、公安干警……于洋一生都在用饱满的角色、充盈时代气息的表演,演绎共和国如歌的岁月,诉说他的赤子情怀。这位从烽火年代里走来的战士、新中国电影事业重要参与者,把文艺事业深深镌刻进他的生命、融入他的灵魂。

   “演员的工作受人尊重,是因为他们用真实的感情和体验,来表达、来呈现人物。”在创作中,于洋最看重的是艺术品质,最在意的是观众评价。为了艺术,他常常与自己较真,有时甚至要“自讨苦吃”。在他的成名作《英雄虎胆》中,于洋饰演潜入土匪队伍中的侦察科长曾泰。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于洋专门给自己设计了一套“洋行头”——国军上衣,吕宋帽,手持拐杖,挺胸腆肚。但电影是在七八月份的广州拍摄,吃苦可想而知。

   1958年,影片上映后,在全国引起轰动,于洋成了家喻户晓的“曾科长”。正是由于他对艺术的热爱执着、精益求精,后来在电影界“新中国人民演员”评选中,于洋位列其中。

   在于洋的创作信条中,演员就要融入角色的生活。拍摄体育题材电影《水上春秋》时,他同运动员一样,每天游一千多米;拍摄《火红的年代》前,他又一头扎进炼钢厂,和工人一起往上千摄氏度的钢炉里加砖……于洋始终要求自己活在人物当中,“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哪里真,哪里假,他们都知道”。于是,他把所有情感、思索、心血、时间,一股脑投入创作中,不知疲倦地忙碌着。

   20世纪70年代,于洋做起电影导演。面对创作,更是火力全开。在电影《戴手铐的旅客》中,于洋不仅是导演,而且是主演。片中有大量的武打戏,为了表演真实,于洋坚决不用替身。追逐时把脚扭伤了,在医院住了两天,第三天就坚持出院,拄个拐开始拍文戏;在拍列车上的追捕时,于洋更是昼夜连轴转,一天工作长达18个小时。一位列车长惊叹地说:“于洋同志简直就是个机器人。”于洋经常说:“一个演员也好,一个歌唱家也好,一个导演也好,做任何职业都好,一定要有一点思想,要有一种责任感,要有一颗火热的心。”

   中国电影资料馆原馆长陈景亮曾说,于洋的表演艺术在各个时代都留下了光辉的业绩,无数的人物形象光彩照人,永远耸立在中国电影历史的长河中。他没有大明星的架子,他的朴素精神是许多年轻演员望尘莫及的,他是当之无愧的伟大艺术家!

   2005年中国电影百年时,授予于洋“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2010年,第19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授予其终身成就奖。

   2023年1月14日,本报在头版头条刊发报道《于洋:演绎如歌岁月 诉说赤子情怀》,再现了于洋不平凡的艺术人生。他在接受采访时,曾向记者提起歌曲《大海啊故乡》,那是他拍的《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曲,也是他电影人生的主题曲。从影70多年来,于洋乘着中国电影这艘大船,始终怀着对党和人民的赤子之心,向着大海深处,扬帆远航。

   (本报记者 刘江伟)

更多

猜你喜欢

696
896
72
84
509
750
260
523
859
463
更多

相关热播

754
315
932
784
467
339
712
991
760

影片评论

首页

电影

电视剧

综艺

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