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院线上了一部电影。

海报上赫然打出一行血红的提示:

建议未成年观众谨慎选择观看。

不少人被吸引,第一时间冲进电影院。

可首波评价出炉,评论区就吵开了锅。

有刷五星怒赞影片震撼人心的。

也有打一星狂喷其五毒俱全的。

争议不断,票房却高歌猛进,上映7天,票房破4.5亿。

被称为“暑期档第一颗炸弹”。

那么,这颗炸弹究竟是靠营销蒙蔽观众,还是真的掷地有声?

我探将从4个层面(悬疑、惊悚、喜剧、社会议题)做出解析和评分。

不卖关子,《默杀》的综合评分只能给到60分的及格分。

为什么?我探细细说来——

「默杀」

A Place Called Silence

2024.7.3

01退步·悬疑不足·60分/100分

本片导演柯汶利,马来西亚华人。

2019年,以一部悬疑片《误杀》被大众熟知。

该片改编自印度高分电影《误杀瞒天记》。

柯汶利以其独特的、具有个人风格的改编,斩获了超过13亿的票房。

豆瓣评分7.5。

作为首部公映的电影,可以说是票房口碑双丰收。

《误杀》也被视为近年来较为优秀的国产悬疑片。

一别近五年,柯汶利携新作《默杀》归来。

汇集陆港台多位优秀的演员。

男主由王传君饰演,女主则由张钧甯饰演。

两位演员都为了各自的角色在外形上做出了一定的牺牲。

特别是张钧甯对角色的塑造。

看似纤瘦弱势,却具有强大的力量。

新的阵容,新的悬疑大幕拉开。

影片讲述了初中生小彤(王圣迪饰演)被同学校园霸凌,然而几位霸凌者却接连被杀害,小彤亦消失不见,小彤的母亲李涵(张钧甯饰演)开始踏上寻女之路。

警察戴国栋(吴镇宇饰演)同步展开调查,嫌疑人指向了校工林在福(王传君饰演),一场校园霸凌也浮出水面……

真相裹挟着假象,一团迷雾,笼罩其中。

故事线听起来是充满悬念的。

但是,整部影片看下来会发现悬疑性并没有预想中那么强。

甚至可以说有些薄弱。

对于一部悬疑片来说,要想吸引人,必要在关键节点吊住观众的一口气。

但《默杀》在关键节点上总显得有些乏味。

剧情推进过于直接,暗示都是明示,基本都是直给。

谁是凶手,谁存在问题,几乎一目了然。

对于有过一定悬疑片观影经验的观众来说,几乎无悬念。

此外,震撼人心的悬疑片必然要有符合逻辑的反转。

说得直白一点,反转如同punchline(点睛之笔)。

但影片后半部分所谓的“反转”也都在预料之内。

并且,从叙事的角度来说,一而再再而三的“反转”其实已经脱离了主线。

更过分的是,每逢“反转”,必是通过闪回来展现。

平铺直叙 毫无新意的闪回。

手法过于单一。

编剧和导演都有偷懒之嫌。

相较于《误杀》来说,《默杀》在悬疑的质感上确实略逊一筹。

满分100分的话,悬疑部分只能拿到50—60分。

02突破·惊悚有度·70分/100分

我们知道,悬疑片里通常会出现惊悚元素。

但是,如果用多了会事倍功半。

不仅影响影片推进的节奏,还会给观众造成一种一惊一乍故弄玄虚之感。

但《默杀》却反其道而行之,铺设了大量的惊悚元素。

为的是外化人物的心理。

影片中,小彤的设定是一个哑巴,本身非常自卑。

母亲再嫁,她被继父侵犯,从小便生活在破碎家庭的阴影之中。

在学校又被同学不断欺负、霸凌。

可以说,她时刻都处在一种慌张、恐惧、不知所措的状态之下。

而她的母亲李涵,也时刻处在想要保护女儿的紧张情绪之中。

于是,影片以这对母女为视点。

无论是在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细节上,都做足了功夫。

从持续的阴雨天到林在福房间内一盏灯的明灭,无不是母女二人担惊受怕的具像化表现。

再配合尺度足够大的血腥场面以及阴森森的配乐。

惊悚性便超过悬疑性,成为本片的一抹亮色。

当然,这一切不完全是服务于小彤和母亲这两个角色。

影片中的大多角色都处于一种焦灼、神经质的精神状态之中。

更甚者,会完全失控,暴露凶相。

有评论总结得到位:

全员恶人。

特别是对于“恶童”的展现,确实是近年来国产影片少有的人物塑造。

直接揭露人性阴暗面,撕碎了“他还是个孩子”的年龄遮羞布。

但如果阴暗面过重,不免会令人打出一个问号。

某些角色的“恶”是可以理解的,比如林在福,他的女儿也因霸凌而惨死。

痛失女儿的打击致使他越过了常人的边界,进行复仇。

因此,荒废的古堡、遗弃的公交车等颇具惊悚性的场景成为他的作案场所便合情合理。

但是,有些角色的“恶”实在牵强。

比如警察戴国栋的儿子吴望(黄明昊饰演)。

他是一个跟踪偷拍别人的狂魔。

人设为何是这样,影片中并没有明确的交代。

没有前因,直接披露后果。

于是,这个人物的“恶”或者说“不正常”便显得非常牵强。

更离谱的是,所有关键的犯罪证据竟然都是他偷拍下来的。

这就从惊悚变成好笑了。

简直是刑事案件侦破专家。

社会观察纪录片大师。

警察调查摸排、抽丝剥茧根本没用。

线索全在一个偷拍狂魔的一台dv里。

真应了那句古诗: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再给编导在偷懒这事儿上记上一笔。

总之,《默杀》的惊悚性尚佳,但不能为了惊悚性而使人物全员脸谱化。

为鼓励,惊悚部分可以给70分。

03无用·喜剧包袱·60分/100分

要说影片中最没有必要的当属喜剧元素。

两名警员(分别由阿如那和王成思饰演)以及李涵的邻居徐妈(蔡明饰演)是负责搞笑的角色。

前者的尬笑就不提了,来说说蔡明老师饰演的邻居徐妈。

她在影片中贡献了两出喜剧场面。

以一种小品节目中惯用的“碎嘴子”的方式制造了笑料。

不得不承认,“笑”果是明显的,却非常不符合逻辑。

比如她坐在林在福的车上那场戏。

林在福是真凶的谜底刚刚揭开,正是悬念破解之时。

她却化身小品NPC,来缓和完全不应该被缓和的恐怖气氛。

实乃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可以理解,编导是想用一些喜剧元素来制衡,暂时转移观众的注意力。

但搞笑要讲究适当的情境。

况且,在临近结尾时,徐妈的人设又成了洞悉一切但选择视而不见的冷漠邻居。

这样就显得前面的喜剧部分更加不合情理,因为正常人不会如此两极。

创作者要明白张弛有度的道理,不能把各种元素一股脑地塞进一个场景里。

不然就会驴唇不对马嘴。

俗话说: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显然,《默杀》的喜剧部分用错了地方。

可以给60分,权当支持蔡明老师多多拍戏吧。

04争议·现实关切·50分/100分

柯汶利其实之前在台湾拍过一版《默杀》。

影片改编自他所浏览到的一条新闻,一个真实的社会事件:

一个少女被邻居杀害,后经调查发现她的邻居们其实都听到了她凄惨的叫声,却都没有任何作为。

柯汶利为其中人性之冷漠而感到气愤。

这种气愤使其化为创作,只可惜台湾版《默杀》因主演生活作风问题导致未能公映。

但出于对这个故事的热忱,柯汶利于是翻拍了自己的作品,交出了我们看到的这一大陆版的《默杀》。

身为电影创作者,关注社会事件并将其转化为电影作品是值得赞扬的。

但是,我们看本片从校园霸凌入手,到中段牵扯出跟踪偷拍、母亲虐待孩子、家暴、性侵幼童等情节。

多种社会议题被堆在一起,表达散乱,重心出现了偏差。

到最后引出因人们的“沉默”而纵容了暴力事件和凶杀案的核心主题时。

本应该带给观众强烈的震撼感和反思性,但都因为过多的议题被打散了。

而且,如同前作《误杀》一样,柯汶利在《默杀》中再一次把事件发生的地点虚设在东南亚某地,但其中的主角又全都是中国人。

上图:《误杀》(泰国)

下图:《默杀》(马来西亚)

指向性便非常模糊。

当然,能理解这样处理这是为了避开审查。

但任凭想象表现乱象滋生,而架空权力和司法制度,突出底层互害,这会让原本是关切现实的题材显得格外没有人情味。

如果影片在地域设置上不要那么暧昧不明,并扎扎实实讲好校园暴力这一条线。

想必会更有力度和深度。

也更能够挖掘出暴力事件背后的原因。

而不是只停留在展现暴力事件表面的血腥和残酷。

因为融进了各类社会议题,也使得影片有一种杂糅感。

在凶杀案的主线上,它像郑保瑞导演的《智齿》等港片。

而在支线上,它像《熔炉》等韩国片,还不免让人联想到曹保平导演的《涉过愤怒的海》。

上图:《涉过愤怒的海》

下图:《默杀》

再加上柯汶利一直受陈思诚扶持,又多少有一些陈思诚的影子。

独独缺少了柯汶利自己作为一个年轻创作者的特色。

他的敏锐、思辨没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他想要做一个社会事件的观察家和书写者。

但这一次,他却只做到了前者,而没能胜任后者。

所以,在社会议题方面,只能给50分。

这样从4个层面来讲,悬疑60/100,惊悚70/100,喜剧60/100, 社会议题50/100。

《默杀》综合平均分拿下60分,将将及格。

不可否认,《默杀》兼具挑战性与创新性。

在内容上来说,是对现代人的一次质问。

在市场上来说,是暑期档的一剂猛药。

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制造话题,题背后的人是关键。

《默杀》源于对具体的人的关注,源于真情实感。

源于对系统性不公的质疑,也源于对社会性冷漠的愤怒。

可这一切都像是一个幻灯片。

浅显、苍白、一闪而过。

如果下一部影片,柯汶利能认真展开其中的一页。

聚焦,再聚焦,让细节分毫毕现。

或许,能停止退步。

并向前一迈,更上一层楼。

2024/7/9

监制:探长

Supervisor:Tan Zhang

编辑:银河

Editor:Yin He

豆瓣:影探

Douban

微博:影探探长

Weibo

更多

猜你喜欢

696
896
72
84
509
750
260
523
859
463
更多

相关热播

754
315
932
784
467
339
712
991
760

影片评论

首页

电影

电视剧

综艺

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