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中国电影史年会于9月21至22日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隆重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与陕西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史学研究部、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文学院联合承办,主题为“珍稀影像与早期中国电影史:文化主体·历史记忆·媒介考古”。

中国电影史年会自2012年创办以来,始终坚持“系统化”“专题化”“学术化”的原则,致力于推动中国电影史研究的纵深发展。为确保学术成果的水准,年会始终坚持“论文盲审准入”制度。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年会团结和鼓励了许多优秀的学术人才,已成为行业内最具影响力和学术性的交流平台之一。

在9月21日上午的开幕式上,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思玮,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卢胜利分别代表主办方致开幕辞。

林思玮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决定。该决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中国电影史年会积极响应会议精神,致力于在研究、教育、国际传播等多个关键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年会既是对过去一年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深入探索。

展开全文

卢胜利在致辞中指出,西安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中国电影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上世纪初期的新闻纪录片到新中国成立后,西安不仅见证了中国电影的成长,也成为众多重要影像资料的发源地。今年正值陕西师范大学80周年校庆,他希望本次年会能够成为全校学术资源共享和跨学科合作的契机,为电影与媒介研究领域注入新的活力。

本届年会在报名人数和旁听人数上创下历史之最,共收到472封报名回执和265篇论文,经过严格的查重和多轮专家盲审,最终选出了85篇优秀论文。入选论文展现了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前沿思考,分别在各具新意和亮点的12个主题板块中进行深入探讨。其中,媒介考古、影人研究、国际传播、西部电影板块尤为引人注目,不仅拓宽了电影史研究的视野,更在方法上进行了诸多创新,为我们理解早期中国电影史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

“学术放映”是中国电影史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届年会将放映一批珍贵的早期影片。这些影片包括记录了早期中国社会风土人情、具有极高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早期新闻纪录片,如《重返中国》《穿越中国——上海见闻》《今日之中国——全国风景》《1910年的中国》《华北是我们的》《西伯利亚土著》等,它们已属文物级别,多部影片甚至拍摄于19世纪;《蓬门碧玉》《中国白雪公主》《化身姑娘》《万户更新》等故事片也在影史上备受关注。此外,年会还专门设立了“早期陕西珍稀活动影像展”,集中呈现了早期中国西部的历史风貌。据悉,所有影片来自中国电影资料馆、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电影资料馆、上海音像资料馆的珍稀馆藏。

第十三届中国电影史年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加深了学术界对早期中国电影史的认识,更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研究成果展示了中国电影史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为推动中国电影史研究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电影史年会将继续秉承初心和使命,为推动中国电影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编辑/彭康婧

责编/杜思梦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3117342843(微信)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MORE NEWS

© 中国电影报原创稿件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更多

猜你喜欢

696
896
72
84
509
750
260
523
859
463
更多

相关热播

754
315
932
784
467
339
712
991
760

影片评论

首页

电影

电视剧

综艺

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