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飞

01

香港楼价,跌回八年前

和内地一样,香港这三年也在忙着救市,而且招招都相当劲爆。仅2023年以来,就有三次大招。

第一次,降首付。

在此之前,香港价值1000万港元以下的自用住房,按揭比率最高为60%,且按揭贷款额不得超过500万港元;1000万港元以上住房,按揭比率上限是50%。

现在调整为,1500万港元以下的住宅,可以贷款70%,也即首付比例从之前的50%降至30%。

此外,香港还对非住宅物业的首付进行了下调,非住宅物业的按揭成数上限由五成提升至六成。也即首付比例从50%降至40%。

第二次,是降印花税,延长贷款年限。

去年10月份,在《行政长官2023年施政报告》中,香港提出

1,特区政府会优化公营房屋系统建设。其中,香港房屋委员会将会放宽资助出售单位按揭贷款保证的安排,包括延长二手市场最长30年按揭贷款保证期至50年,让买家可获得年期更长的按揭贷款,有助单位流转。

2,将下调香港永久居民的新置业印花税,由15%降低至7.5%。

第三次,就是“撤辣”,直接取消额外印花税、买家印花税和新住宅印花税。这可以是香港执行了14年之久的措施。

展开全文

撤辣之下,效果还是非常明显。

美联物业数据显示,撤辣后3个月(2024年2月28日-2024年5月26日),一手住宅成交量达到7314宗,而撤辣前3个月(2023年12月1日-2024年2月27日)仅为1952宗,前者是后者的3.7倍。

但5月份开始效果减弱。香港住宅楼宇买卖合约数量从4月高点下降至5546套。6月,成交数量进一步下降至3856套,与今年1月的成交水平(3477套)相当。

8月香港整体物业(包括一手私楼、二手住宅、一手公营房屋、工商铺、纯车位及其他等)注册量录4729宗,较7月5262宗下跌约10.1%,创近半年来的新低。

香港还算好的,效果还有三个月。内地一线城市现在的救市效果,也就一两个月。

相比于成交量,香港房价在三个大招之下,并未改变下行趋势。

据香港土地注册处数据,

楼价方面也已下跌至2016年9月底时的水平,中原城市领先指数CCL(中原地产按周统计的楼价指数,用来反映楼价走势)最新报138.68点,为近8年的第3低位,该指数自2024年以来累计下跌5.79%,较2021年8月191.34点历史高位跌27.52%,较2024年3月撤辣前的低位也下跌了3.03%。

界面新闻对此报道的新闻标题是,“香港楼市“撤辣”半年:楼价跌回八年前,内地买家较高峰期减少近七成”。

02

香港楼市下跌逻辑

香港下跌的逻辑,和内地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在于,都是泡沫太大,经济增速转弱,到了需要调整的时候。

不同之处在于,香港主要受累于美国加息。而内地,主要囿于供大于求的基本面、大环境转变、预期与信心缺失。

从香港房价变化走势来看,香港这一轮房价调整,始于2022年年末。

香港这一轮房价调整的逻辑,主要有二:

第一,上涨太久了,到了调整的节点。

香港房价持续上涨时间太久,过去五、六年都处于一个上升通道当中,累计上涨的幅度非常高。其房价绝对值位居全国第一。

香港房价高点时期,均价差不多是17万元人民币/平方米。香港的薪资虽然比内地高得多,但照样也顶不住这么高的房价。

香港政府统计处公布的2022年第三季《综合住户统计调查按季统计报告》显示:

香港2022年第三季就业人士(不包括外籍家庭佣工)每月入息中位数为20,000元,与第二季保持一致。

数据来源:香港政府统计处

平均薪酬2万元,要买均价十几万一平米的房子,简直是天荒夜谈。

所以,香港是一个极度折叠的城市。有钱人可以住动辄几千万、上亿的房子,底层居民只能蜗居在笼屋、太空舱、阳台屋、货柜屋,水管屋、劏房等各种各样奇葩房屋内。

而这是香港的供地结构导致的。香港的供地结构,和其货币自由流动的属性,决定了这座城市的房价,易涨难跌。

第二,多个利空叠加,扭转势头。

2022年受疫情影响叠加加息影响,香港遭遇了资金撤离、经济疲软、人口转向、利率狂飙,共同迫使香港房价大转向。

2022上半年,香港成为黑天鹅的漩涡。

受此影响,香港的经济当年上半年出现了负增长。2022上半年香港GDP同比下降2.6%,GDP折合1.12万亿人民币。

当年人口也减少了6.83万人。

香港统计处披露的数据显示,2022年底香港人口临时数字为7333200人,与2021年年底人口比较减少68300人,跌幅0.9%。2021年年底至去年年底,本港有32500人出生,62100人死亡,自然减少29500人。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更大的影响在于,香港的金融排名后退,被新加坡超越,退居到了全球第四位。新加坡成为了亚洲最大的金融中心。

屋漏偏逢连夜雨,美国在2022年开启加息浪潮。而港元与美元在联系汇率制下深度绑定。利率从2022年年初的0.5%一直加息至如今的5.75%。

货币政策收紧,对楼市构成利空。叠加经济负增长的影响,最终让香港的房价转头。

界面新闻披露,2022年香港全年楼价累跌15.59%,创下1998年以来最大年度跌幅。与此同时,负资产宗数急速增加。

进入2023年,香港虽然扭转了人口下行,但楼市疲软状态并没有发生改变。

香港特区政府差饷物业估价署此前公布,2023年香港全年私人住宅楼价指数累计下降约6.8%,连降两年。香港2023年的整体楼宇买卖合约登记数为5万8023宗,为1991年中原地产开始记录该数据以来的最低水平,二手住宅销量也创28年新低。

进入2024年,在撤辣之下,成交量有所起势,但房价则一路下跌。

去年7月份,香港房价在下跌了一年半时,均价仍高达15393港元/平方英尺。

换算成人民币与平方米计价,香港的均价则是15.2万元/平方米。

到今年9月10日,香港整体均价跌到了13021港元/平方英尺,换算成人民币/平方米则是12.8万元/平方米。

12.8万元/平方米的均价,依旧位居中国城市第一,依旧位居全国房价最高行列之中。但相比于高点时期,的确下跌了不少。

03

香港楼市与内地的不同

美联储降息信号已经传来,不到两周后的议息会议,大概率会下调利率。

届时香港必然跟进,这会成为香港楼市的一个转捩点。

香港楼市,是一个被资本过度炒作的市场。如果按照内地逻辑,其泡沫早就该破裂,但纵观香港楼市过往的调整周期,都很短。

这一轮大概率也是一样。

其逻辑在于:

一方面,香港面积有限,而人口随时可以增加。

另一方面,香港本来就是一个依靠纯粹的玩金融的城市,这座城市的大部分资产抵押,都是房地产。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进入转型期,但策略上出现了偏差。当时的香港,快速出清了第二产业,也即制造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占比超90%),尤其是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业,香港如愿登上了全球金融中心的宝座。

但由于实体经济、制造业被出清,金融本该给制造业的赋能,全都给了房地产,职业玩家与开发商们,通过股市吸取资金注入楼市,又从楼市收获回报进一步刺激股市,循环往复,香港的房价终于成了世界第一高。

同时香港的供地中,住宅供地仅占7%。

从人口和土地面积来看,香港其实不缺地。

香港目前的土地中有66%是闲置。被使用的34%的土地中,用于住宅建设的仅占7%。而在这7%的用于住宅建设的土地中,34%是私宅,21%是公屋,45%是乡郊居所。

有人计算过,香港目前有200多万套住宅,缺口也就40万套左右。其实只增加1%的土地用来住宅,就足以极大缓解香港的社会矛盾。

但是,面临着两大难题:

第一。香港不会这么做,也做不了,因为既得利益者不会答应。

香港的主要产业是金融,而整个金融体系里面的抵押物是房子与土地,一旦大规模增加住宅土地供应,房价便会应声下跌,届时香港的富裕阶层财富会大缩水,金融体系会触发危机。

第二,香港不少土地在四大财阀手中。

恒基兆业——李兆基家族,持有农地面积约4500万方呎,占四家总量的45%左右;目前未表态。

新鸿基地产——郭得胜家族,持有农地面积约3000万平方英尺,占比约达三成;表态愿意配合。

新世界地产——郑裕彤家族,持有农地面积约1700万平方英尺,占比大约17%;宣布捐出300万平方英尺

长实——李嘉诚家族,持有农地面积约900万平方英尺,占比大约9%。目前未表态。

香港为了缓解土地供应紧张问题,四大家族中有些家族也有过捐地的行为,但杯水车薪。这可是大蛋糕,谁舍得大放手、

香港政府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几年前就向内地申请要地。但时至今日,也没有下文。

换句话说,香港楼市是一个被资本完全绑架的市场。

内地则不一样。香港的房屋,整体是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而内地,现在已经是一个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这一点,自去年7月份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表态后,都被经常提到。

恰在此时,我们的人口也转向了。2022年全国人口减少了85万人,2023年减少了208万人。

利空不止于此。还有高房价与低收入之间的天堑形成的需求断档,还有大环境的转变,还有目前的就业预期、收入预期以及信心缺失。

总结下来有三点:

第一,宏观经济周期、宏观大环境以及全球局势带来的不确定性,让有钱人没有信心和预期买房投资。而且,之前炒房投资收获的人,正在寻求离场,落袋为安。

第二,当下的收入和失业,让相当一部分买不起房的人,更加买不起房。

第三,中间一小撮有首付能力的人群,在调整的环境中,选择持续观望,既怕追高,又怕踏空。

一句话概括就是,富人不买,中产不敢买,普通人买不起。

我之前说过,经济的兴盛之下的房地产兴盛,才有意义。反过来,房地产兴盛带动经济兴盛,则是虚假繁荣。

换句话说,只有经济、产业、就业、出口复苏了,楼市才会复苏。

但目前的经济复苏回环曲折。

这一点,官方早就心知肚明,所以早在2023年7月份的重要会议上,官方就明确表示:

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简单理解就是,在内需不足、企业经营困难、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四大阻力之下,接下来我们的复苏不是康庄大道,而是羊肠小道。

所以,这轮内地楼市调整的周期,不会短。

查看原图 553K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更多

猜你喜欢

696
896
72
84
509
750
260
523
859
463
更多

相关热播

754
315
932
784
467
339
712
991
760

影片评论

首页

电影

电视剧

综艺

动漫